为落实上海市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会议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会议精神,根据学校整体安排,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钱伟长学院学生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试点课程。该课程采取项链模式教学,教学团队成员来自学校各学院、各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学名师和校外各领域专家。
11月10日晚,校党委书记成旦红教授走进课堂,为大家讲授了以《青春之中国,走向伟大复兴》为主题的课程,课程以“变化”作为关键词,从“学校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上海的变化、国家的变化、世界的变化”五个层面,结合近些年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启迪大家对胸怀两个大局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入思考。校党政办、组织人事部、党委宣传部、教务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钱伟长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课程。

成书记结合自身在上海大学的工作经历,回顾了上海大学的巨大变化,他指出,上海大学的变化是深刻的、全方位的,当前学校的生源结构已经从当年90%以上的上海生源变为74%以上的外地生源,有相当一部分省份的生源水平甚至达到了前3%-5%,而钱伟长学院的学生正是当中的佼佼者,作为钱伟长学院的学生,要践行钱伟长老校长“拆除四堵墙”的教育理念,将钱伟长老校长的教育理念记在心上并付诸行动。成书记还通过举例,从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学校近几年变化的多元性,同时也指出,作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提供的资源是非常充沛的,勉励同学们要树立足够的信心,在上海大学的土壤中成就独特的人生。
随后,成书记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谈到家庭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家都能感受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同样如此,成书记提到,近期学校钱伟长图书馆展出的解放日报“建国以来九十九个瞬间”展令人感慨万千,“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早已成为老黄历,上海城市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全国各地的支持,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当然当前国家的发展还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中部现在需要崛起、西部需要开发,中国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地方。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经济,到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包括最近举办的“进博会”,中国未来也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大的国家,这种变化大家都能够切身体会。
最后,成书记提到,当前国际大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特别是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人民坚持全国“一盘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了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大家共同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有“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青天”的勇气。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老上大的一批批有志青年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先行者,上海大学的学生都是这个“红色的根上发出的芽、结出的果”,作为上海大学学生,都应该赓续红色基因、继承责任担当。成书记勉励同学们要传承钱伟长老校长的爱国情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是同学们所应具有学生特质与情怀,上海大学要创一流,作为上海大学的学生更要“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刻苦奋斗、努力成为一流的人才,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上海大学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针对如何培养自己科研创新的思维、如何做好科研提出了问题,成书记耐心做了解答。他鼓励同学们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之前必须要有深度的思考,这也要求大家平时要学会关注热点,针对问题能够肯钻研、善思考。同时,结合上海大学率先探索建立的全程导师制,他指出,学院的导师们都是有学识、有学问、有情怀的,学生们跟随导师早些加入研究团队就更便于找到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他鼓励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好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向导师、向学院、向学校寻求各种资源,为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撰稿:钱伟长学院 魏仲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