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第四届本科生学术论坛自2021年1月启动以来,根据《关于开展2021年上海大学第四届本科生学术论坛的通知》,钱伟长学院学业发展中心积极动员,联动课程与导师资源,精心组织,同学们广泛参与,积极投身于科研学术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
本届论坛共投稿24篇,最终经过层层选拔与答辩评审,8篇论文进入学校主论坛的评选,其中荣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优胜奖2篇。钱伟长学院荣获上海大学第四届本科生学术论坛“优秀组织奖”,余长君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论坛一等奖获得者李振东同学在主论坛做主旨课题分享和主题发言。获奖论文情况如下:
序号 |
学科类别 |
论文题目 |
指导教师 |
第一作者 |
获得奖项 |
1 |
理学 |
简析交替乘子方向法(ADMM) |
余长君 |
李振东 |
一等奖 |
2 |
理学 |
超风速风力车模型分析 |
无 |
梁民航 |
二等奖 |
3 |
理学 |
高性能Pd@ZnO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H2S气敏性能研究 |
徐甲强 |
刘璐洋 |
二等奖 |
4 |
理学 |
桥梁动力响应及其减振分析综述 |
无 |
郑阳 |
三等奖 |
5 |
理学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及新药研发前景 |
许斌 |
王遨宇 |
三等奖 |
6 |
理学 |
Ag原位负载双核铜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抗菌研究 |
陈红霞 |
张雅婧 |
三等奖 |
7 |
理学 |
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及其应用 |
鞠先孟 |
陈中庆 |
优胜奖 |
8 |
理学 |
肠道微生物对脑部神经疾病的作用及影响 |
无 |
曹晓越 |
优胜奖 |






部分获奖同学参赛感受:
初入科研,才发现科学家们研究自然并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喜欢科学。经过一段时间系统的科研训练,我开始学会了怎样正确地阅读文献,如何进行数值实验,如何进行写作,如何修改文章以及如何进行演讲。尽管未知的还有很多,但是我相信,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20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李振东
很多人将科研工作固化为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对本科生的要求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我看来,科研训练对我们来说不可谓不重要,科研训练既能使得我们在大学所学知识得到展现,同时也在训练过程中培养了我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我们本科生未来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有着指引性的作用。另外,科学训练可以真正的让我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型学生”潜移默化地转变成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学生”,对我们个人的科学素养和问题处理能力的提高都着不可小觑的力量。——2018级应用化学专业 刘璐洋
这次科研训练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也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更让我们明白在科研中的兴趣即是最大的乐趣。——2019级应用物理专业 梁民航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对于本次课题的研究起于兴趣,但不止于兴趣。探索的过程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很享受那种“一边去学习、一边去理解,然后一边去创造”的成就感。我认为对兴趣最好的态度,即是对兴趣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本次课题研究一方面使我对其它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另一方面使我了解到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团队的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取长补短,正是团队精神的体现。——2019级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专业 谭文迪
这次学术论坛对我来说是一次很特别的挑战:一个化学人要去研究一个物理模型,其中的思维和讨论方式都与平时接触的不同,可以说是换了一个角度在学习。希望这次的收获对于以后从事研究能有所帮助,提供给我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向。——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 杨万军
本次学术论坛我们组投递了一片综述文章,为此我们阅读了大量文献,对桥梁减振领域近十年发展的情况有了广泛的了解,为将来进行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和关键进行快速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查找资料后,组员各自概括并分头行动,在组会上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表达写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2019级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郑阳
这次参赛的项目源于专业课上的一次讨论,但在讨论结束后,我们认为这个主题还有进一步延伸拓展的空间,便决定继续研究,并当作一次专业研究的尝试。我们小组大部分成员都是第一次做科研项目,明显经验不足,各种科研技能掌握还不熟练。但在学长学姐们和导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们很快就能熟练地搜索各种文献,进行整理总结。经过几周摸索后,我们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经历了刚开始的浮躁、陌生、失落、无助,但在许多人的帮助和指引后,我们的科研训练工作慢慢步入了正轨。从选题到论文的完成,背后留下的有深夜查找资料的汗水和有无力时的泪水。此次参与学术论坛,是我们科研之路的起点,我们会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继续奔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 王遨宇
本次参赛是我们第一次完整的参与一个科研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对项目内容的一种探索,也是对科研过程的初次尝试。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前期准备时我们对本研究项目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并不是很熟悉,导致在阅读文献以及梳理综述脉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反复的文献阅读之后,除了对本研究项目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加深之外,我们对一般的研究过程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在科研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仪器设备的基本功能以及学习了实验数据的一些基础解析方法。经历了大量的实验操作,积累了失败与成功的经验,项目后期我们逐渐变得得心应手,对于实验结果出现预料之外的偏差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体来说,在将近一年的竞赛项目过程中,我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到了将会贯通之后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仪器知识,获得了专业理论课中难以学习到的实验操作能力,受益颇多。——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 张雅婧、张溦雯
自大二被复分析圈粉以来,我对于“优雅与冗杂齐飞,简洁与复杂一色”的纯数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热切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做一名数学工作者,而本次学术论坛让我有机会和同学一起查阅文献,讨论和学习证明细节与技术,提高了自己文献检索能力,扩宽了我的数学视野,领略了广大数学工作者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我见识了很多没有被编入教科书的上世纪数学工作者们的杰出成果,也算是得以一窥数学工作者的生活。——201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陈中庆
本科生学术论坛的参赛过程,潜移默化地锻炼了我们的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语言组织等能力,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受益匪浅。——2019级生物工程专业 曹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