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晚上18:00,钱伟长讲坛第45讲——《国内外计算机的发展与“卡脖子”技术》在宝山校区CJ207顺利举行。本次讲坛有幸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国爱斯特尔公司(Esterel Ltd.)-华东师范大学“模型驱动式轨交软件研发联合实验室”主任刘静教授作报告,钱伟长学院副院长张博锋、2020级辅导员魏仲奇、200余名来自钱伟长学院以及部分其他院系的本科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本次报告会由张博锋老师主持。

讲座中,刘教授从计算机科学技术入手,循循善诱地带大家回顾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又由此引出了计算机技术正在步入智能化阶段。刘教授还自豪地给大家介绍了我国计算机技术在超算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带领大家回顾了计算机诞生的历程: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1946)到如今每秒能执行几亿次运算的第四代集成电路。此外,刘教授还特别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的龙头公司进行了介绍,无论是风头正盛的微软(Microsoft),还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IBM公司,都给大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本次报告内容除了这些“高大上”的操作系统,还有与大家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如CPU和GPU的发展与介绍,每一位同学都兴致勃勃,听得如痴如醉。

在讲座的后半段,刘教授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对比,向大家介绍了许多高性能计算机前沿技术,如高性能可重构计算结构,流式结构,存储器内置处理器……刘教授还不无痛心地提到目前困扰我国的“卡脖子”技术,指出我国在芯片技术,基础软件,高端核心软件等方面仍然受制于人,期待大家协同攻关,克服困难,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升做起,迎难而上,为我国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做出贡献。
撰稿:潘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