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从基因编辑到体细胞克隆
报告人:孙强 研究员
时 间:5月6日 (周日)14:00
地 点:J102
报告主题:
由于进化上与人相近,非人灵长类在结构和功能活动等很多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相对于其他实验动物,非人灵长类具有解决人类问题的独特优势。随着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对非人灵长类进行基因编辑变得简便易行,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得到了一些首建动物有特定疾病表型的猴模型。即便如此,现有的基因编辑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仍然存在着首建动物嵌合、脱靶、复杂基因修饰困难和遗传背景不一致这四大缺陷。通过对核移植前的体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操作得到含有目的基因修饰的细胞。将基因修饰后的体细胞作为供体核进行克隆就可得到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基因修饰克隆动物,并在一个孕周期(160天)内获得遗传背景一致且无嵌合的克隆猴,因此在理论上可以完美地解决上述缺陷。报告人将系统的介绍近年来在基因编辑猴模型构建和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建立工作上的心得和体会。
报告人简介:
孙强,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哲理木畜牧学院,1999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动物教研室取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5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现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 台主任。孙强博士一直致力于实验动物管理和模式动物构建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2005年作为 973项目子课题"猴生殖生理和转基因猴 构建研究"负责人,开始从事非人灵长类研究工作,并于2007年获得中国首 批"试管猴"(PNAS 2008)。2009 年入职神经所负责筹建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经过几年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基于慢病毒转染的转基因猴构建技术,并获得了具有人自闭症表型的转基因猴(Nature 2016);建立食蟹猴精巢异种移植技术,将食蟹猴的性成熟时间缩短了一半(Cell Research 2016);建立并优化了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大小鼠和食蟹猴基因编辑技术,并得到了基因敲出和敲入动物(Cell Research 2017&2018);为解决现有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构建所面临的嵌合、脱靶、复杂遗传操作困难、遗传背景不均一和传代时间长等缺陷,带领团队经过5年的攻关,在国际上首次 建立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技术(Cell 2018)。
目前其带领的团队以食蟹猴和恒河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子、细胞、胚胎到个体水平了解和掌握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遗传、生理、内分泌、胚胎发育和病原微生物等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遗传 工程猴模型构建、技术研发、表型分析、实验动物化和模型标准化相关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