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思政育人路径,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矢志科研报国,2025年11月15日至16日,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沈青松,团委书记魏仲奇带领学院22名学生骨干赴北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师生们循着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在精神洗礼中凝聚奋进力量,让青春理想在沉浸式实践中愈发坚定。

11月15日凌晨,寒意浸染晨光,学子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奔赴天安门广场,静候升旗仪式的庄严时刻。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整齐的步伐踏破晨曦,挺拔的身姿、坚定的眼神尽显大国仪仗的威严。伴随着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现场师生肃立致敬,目光紧紧追随着鲜红的旗帜,内心涌动着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与自豪。学生骨干罗守昊深有感触:“北京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气息的城市。人们常说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是一份独属于国人的浪漫,而当我凌晨四点钟天还没亮时看着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准备进入天安门广场,我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实感。站在天安门广场,刺骨的寒风扑在脸上,但当我们看着朝阳爬上国家博物馆,看着护旗手们踏着整齐的步伐走来,听着国歌音乐的响起以及充斥在耳边的男女老少的声音,不由感生出一份自豪,排队的劳累也一扫而空。”这一刻,青春感悟与爱国情怀交织共鸣,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国家”二字的千钧重量,更坚定了“强国有我”的决心。

师生们怀着肃穆之心前往毛主席纪念堂,深切缅怀革命领袖的不朽功勋。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大家列队瞻仰毛主席遗容,向革命领袖鞠躬致敬。驻足凝视间,是对革命先辈的追思与感恩,更是对初心使命的叩问与坚守,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是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伟大胜利铸就了民族觉醒的精神丰碑,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一段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徐徐铺展。从土地革命时期的简陋武器到新时代的先进国防装备,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到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下午,学子们在展品前驻足聆听、交流感悟,在枪林弹雨的历史记忆中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在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中感受祖国的强大实力,进一步增强了国家安全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深刻理解了“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的深刻内涵。学生骨干黄宇博感慨道:“走进军博,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的雕像,进入大堂,战机、火箭等武器装备静静陈列,每一件都镌刻着烽火岁月的痕迹。从南昌起义的枪械到抗美援朝的钢枪,从两弹一星的模型到现代国防装备,展品串联起中国军队从弱到强的奋斗史。驻足在革命先烈的家书与勋章前,文字与实物背后的牺牲与坚守直击人心。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让我读懂‘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传承先辈精神,努力学习,矢志科技报国,以担当来守护这份安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11月16日上午,师生们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学习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奋斗历程与重大科技成果,深刻感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馆内,“两弹一星” 元勋们用过的计算尺、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的实验装置、嫦娥探月工程的核心技术模型等实物展品静静陈列,搭配沉浸式影像资料与科研日志手稿,生动再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从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老一辈科学家,到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新时代科研工作者,他们用毕生坚守诠释了爱国报国的初心使命。学子们纷纷驻足观看于科学家们相关的实物展品,不时交流感悟,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纷纷表示要以科学家们为榜样,将个人专业所长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学术科研中勇毅前行,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为期两天的北京主题学习之旅,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钱伟长学院的学子们在红色地标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精神传承中明确使命担当,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科学家精神从课堂到现场的深度延伸。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自己对青年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未来将以钱伟长老校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指引,以革命先辈与时代楷模为榜样,把所见所思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实际行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青春报国的壮丽篇章。(撰稿:李子钰,摄影: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