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追寻红色足迹 理想照亮奋斗征程——钱伟长学院学子赴南京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及书院交流实践教育活动

创建时间:  2025/10/27  魏仲奇   浏览次数:   返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10月26日,钱伟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沈青松带领学院16名本科生赴江苏省南京市,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接受精神洗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坚定理想信念,并在与东南大学吴健雄书院的交流中,共同探讨拔尖学生培养,促进书院之间学生交流。

在南京期间,同学们参观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等爱国主题教育基地,深入了解了中国近代革命史,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洗礼,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性。此外,同学们还访问了东南大学吴健雄书院,深入了解了吴健雄先生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了吴健雄书院的建设情况,并与书院学生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缅怀先烈:在庄严肃穆中感悟信仰力量


10月26日清晨,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之心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讲解员带领下了解中国革命过程中在雨花台牺牲的众多革命先烈。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其中最小的仅有十六岁。他们有的家境富裕、有的是高学历学者,但她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共同的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遗物、一段段感人的文字,无声诉说着先烈的光辉事迹。上海大学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盟的成员校。长眠于此的英灵之中,也有许多位从上海大学走出的优秀师生,包括:邓中夏,恽代英,吴振鹏,李得钊,杨振铎,侯绍裘,张应春和师集贤等。他们为了理想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乃至牺牲。

当听到“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铮铮誓言时,不少同学眼含热泪。此后,同学们缓步而上,高达42.3米的烈士纪念碑矗立山巅,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全体成员在纪念碑前驻足凝视,深切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默哀追思:在历史遗址中触摸苦难记忆

中午,部分同学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步入史料陈列馆,灰色墙体与压抑空间瞬间将同学们拉回至1937年的寒冬。日军武器、士兵日记、国际安全区通行证等实物证据,动态地图还原的屠杀范围,以及“万人坑”遗址中层层叠压的遇难者遗骸,无不诉说着那段山河破碎的惨痛历史。来自钱伟长学院的李祖昊同学在参观笔记中写道:“当脚步迈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眼睛看着昏暗展厅中赫然用中文、英文、日文写着的‘南京大屠杀史实’”,阴郁的绝望与悲凉瞬间将我包裹,三十万无辜生灵的无声控诉在空气中震颤。‘万人坑’的惨烈之景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始终挥散不去阴霾。愿诸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世界永远和平!”

此外,部分同学来到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展览以“侵略者的罪恶—不屈的抗争—法西斯的投降—审判战犯—维护世界和平—抗战精神”为主线,通过千余件珍贵文物、史料照片和微缩场景,全景式还原了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的壮阔历程。在“反人类暴行”展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实验报告、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遇难者遗物等罪证,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法西斯主义的反人类本质;“正义审判”板块中,沈阳、太原特别军事法庭的庭审记录、战犯供词手稿等实物,生动展现了新中国依法严惩战争罪犯、捍卫人类正义的坚定立场。

“我们一定会将抗战精神中的坚韧、创新转化为当代青年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与科研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必胜’的当代内涵。”钱伟长学院的刘晟宇同学说。

沉浸式体验:触摸书院制的“传统与现代”

下午,同学们来到东南大学吴健雄书院,通过沉浸式参观、师生座谈、学术体验等多种形式,近距离感受书院制“学科交叉、导师引领、朋辈互助”的育人特色,为自身成长与学术规划汲取灵感。

吴健雄书院是东南大学以著名物理学家、校友吴健雄先生命名的现代化书院,是学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书院融合中国传统书院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以“思想引领、交叉融合、文化育人”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导师制+完全学分制+文化育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成为集“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为一体的教育改革“示范区”。同学们在吴健雄书院老师、学生代表的带领下,了解了吴先生的生平事迹,参观学习空间、会议室、文化展览等书院建设项目。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围坐一圈,与沈青松老师及吴健雄书院学生代表进行了亲切交流。大家围绕学习方法、学习内驱力、书院自管、学生骨干培养等话题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开拓了视野,并进一步明确了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参观完东南大学吴健雄书院后,同学们感触颇多。吴健雄书院独特的育人模式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学科交叉、导师引领、朋辈互助”的育人特色,为他们的学术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与吴健雄书院学生代表的交流,让同学们学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科研经验,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与行动力。

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纷纷表示,自己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将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传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精神,踔厉奋发,努力成为未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

本次活动既是一次“红色足迹”的追寻之旅,也是一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之行。钱伟长学院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术追求,以理想之光照亮奋斗征程,为成长为“有家国情怀、有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积蓄力量。

(供稿:刘晟宇)

部分学生学习感想:

站在纪念馆的灰色墙体前,尚未入内,心情已然沉重。展馆内光线昏沉,时间在这里凝固,墙上遇难者黑白照片的目光、幸存者影像证言里颤抖的声音、遗骸遗址等等,无一不在控诉着日军的暴行,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通过这次参观,我明白历史的意义从不在于固化仇恨,而在于守护真实、启迪未来。作为青年,我们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让记忆如紫金草年复一年生长,防止历史被淡忘或扭曲;更要从中汲取建设性的力量,理解和平的脆弱与珍贵,以理性精神参与构建让悲剧不再重演的世界秩序。

——钱伟长学院2025级本科生 李佳瑞

踏进东南大学的校门,最先感受到校园建筑风格的差异,他们的建筑色彩亮丽,与我校的建筑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到吴健雄书院参观,首先被一楼自习区域浓厚的学习氛围打动,讲解员学长娓娓道来,讲述这座书院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经历。书院学生中心功能齐全,学习美育休闲一体式的创办理念深深吸引了我。

集体交流时,东南大学的学长们分享了自己参与学校间交流的经历,其中文理科思维差异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沈青松老师也一直鼓励同学多多交流沟通,打开自己的视野。

这次短暂的交流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不同学院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打开了学习与美育结合的新视角,像给视野开了一扇新窗,受益良多。

——钱伟长学院2025级本科生 黄宇博

上一条: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欢迎您!

下一条:体智融合,先锋有我——伟长学子在上海大学第28届运动会撒青春豪情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