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7月12日,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沈青松,团委书记魏仲奇老师带领学院14名本科学生赴江苏兴化开展“听国之脊梁事迹,传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兴化城乡触摸千年文脉,探访产业前沿,传承科学家精神,在行走的课堂中书写属于伟长学子的青春答卷!
启程:水乡热土,青春集结
7月10日上午,同学们走进兴化博物馆,在专业讲解中了解兴化历史,触摸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金东门,我们沿着“青年学习社”路线进行研学:从“国保”上池斋药店到状元坊再到赵海仙洋楼,同学们在江苏省名中医、兴化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中医儿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朱杰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中医知识,了解兴化中医历史,感受历代名医的济世情怀。在领略老街古韵今风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10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分成两个小组,亲身感受兴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第一小组成员深入兴化生态核心区:在千垛镇,同学们学习省级特田园乡村陈杨建设经验,感受全国重点旅游乡村东罗的独特魅力;在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和万亩荷塘景区,同学们泛舟水上森林,漫步林间小路,徜徉万亩荷塘,体会兴化水乡的独特魅力。荷风送爽,万物竞秀,实践团在如画风景中思考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之道。

与此同时,第二小组成员通过采访和参观,深入了解了兴化的非遗文化。兴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缤纷多彩、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19处,历史建筑110处,历史文化街区2片,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4项。为探索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兴化模式,时羚凯等同学还围绕着当地市级非遗项目垛田农民画,访了非遗传承人解善彪老师。在采访中,关于非遗传承,解老师提出了三个词传播、传载、传扬。他指出——三传是他们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总结出来的。首先通过到各地去以画农民画彩绘的形式宣传党的一些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一些传统文化来传播非遗文化,这就是传播。到后来,农民画与木船相结合、与扇子结合、与摆牌、抱枕,丝巾,杯子等等相结合,将农民画所以更多其他产品都相结合,使载体不再局限在墙面上使载体丰富化,这就叫传载。最后通过举办绘画学校,不仅让我们年轻去喜欢这个非遗项目,还要让我们下一代,让我们孩子能了解到我们的非遗文化,这就是传承。
深研:产业探寻,智汇钢城
为深化校企合作,在兴化团市委和市青年商会的精心组织下,7月11日上午,钱伟长学院师生代表聚焦兴化支柱产业——金属新材料(尤其是不锈钢产业),走进“中国不锈钢名镇”——戴南。
我们深入行业龙头——江苏申源集团有限公司,亲身感受其规模实力与技术创新;走进江苏亚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感受精密制造与市场拓展的魅力;探访江苏小陈故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见证不锈钢如何与文化创意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高校来兴走访戴南不锈钢产业暨兴化市青年商会金属新材料分会座谈会上,戴南镇团委系统介绍了戴南不锈钢产业辉煌的发展历程、庞大的产业规模、清晰的未来蓝图,并重点阐述了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与对高校智力支持的深切期盼。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团委书记魏仲奇老师介绍了学校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并表示此次戴南之行收获颇多,期望未来上海大学能与地方产业开展形式多样、覆盖多学科的深度合作。
在青商企业风采展示和自由讨论环节,企业家代表们精炼介绍了各自企业的核心业务,市场优势以及发展经验等,同学们积极提问,与企业家们就“产业智能化转型、人才需求(专业型vs复合型)”等热点议题展开热烈交流。兴化市青年商会副会长蒋红兵先生坦诚分享了转型挑战,并强调:“兴趣是持续创新的源动力,自主能力和准确的自我定位至关重要。企业既需要深耕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也同样渴求具备跨界视野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他也期望深化创新校企合作,热忱欢迎更多高校学子选择兴化、扎根戴南!
此行不仅是一次生动的产业认知课,更是一次寻求校企共赢的深度对话起点。我们坚信,伟长学子的科研智慧与兴化青商企业的创新活力相结合,必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传承:致敬脊梁,精神领航
实践之旅亦是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7月11日下午,2025 年兴化市“小组团”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暨“青启兴程”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在兴化市昭阳街道长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会议室内举行。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的师生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共赴一场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活动伊始,兴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许兵为活动致辞,在表示对大家到来的感谢的同时,期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书写人生答卷。在高校代表发言环节中,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沈青松老师寄语同学们能够在文化浸润中坚定信念、在产业调研中洞察发展、在基层服务中涵养情怀。

魏仲奇老师代表上海大学钱伟长教育理念学生宣讲团,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宣讲团、兴化市青年讲师团共同签署了共建协议,标志着校地协同弘扬科学家精神迈入新阶段。
在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听国之脊梁事迹,传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活动中,来自上海大学钱伟长教育理念学生宣讲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以及兴化青年讲师团的成员们为大家带来一场场精彩感人的科学家精神宣讲。


来自上海钱伟长教育理念学生宣讲团的金轶明结合曲艺生动讲述了钱伟长一生践行“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从弃文从理科学救国,到留学归国攻坚克难,再到逆境中坚持科研创新,他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其“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的精神,诠释了赤子报国的科学人生,深深震撼了现场及线上近2000名沪兴两地青年。

淬炼:红色印记,信念如磐
7月12日上午,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实践团成员专程前往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展厅里,同学们借助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影像资料重温了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与钱伟长老校长“科学救国”、“为国所需”的赤子之心跨越时空,交相辉映。此次参观学习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进一步夯实了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思想根基。

四天的兴化、盐城之行,是一场知行合一的深度淬炼。伟长学子们不仅在水乡文脉中触摸历史,在产业前沿解码发展,更在躬身实践中深刻体悟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光芒。从戴南车间的技术对话到新四军纪念馆的信仰洗礼,从宣讲台上钱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铿锵誓言到城乡大地的青春足迹——我们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实践印证理想。此行将“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的赤子情怀融入血脉,让“铁军精神”的坚韧与科学报国的担当交相辉映。这趟行走的课堂昭示: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既闪耀于科技攻坚的实验室,更扎根于服务家国的热土中。伟长学子必将以此为炬,在向下扎根的实践中锤炼本领,在向上生长的征程中勇担使命,让青春在为国所需的广阔天地间绽放光华!(供稿:钱伟长教育理念学生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