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探索科学家精神宣讲融入新时代青年成长体系的有效路径,2025年4月11日晚,上海大学钱伟长教育理念学生宣讲团赴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开展“赓续育人精神 共话青年担当”主题交流活动。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团委书记、宣讲团指导老师魏仲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闵行党支部副书记、宣讲团指导老师杨慧梅,以及上海大学钱伟长教育理念学生宣讲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的骨干参加了交流会。活动由“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成员刘雅馨主持。

交流伊始,杨慧梅老师代表医学院对上海大学宣讲团的来访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的组建背景、育人理念与社会影响力。她指出,青年宣讲团不仅是传播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中坚力量,应不断提升宣讲团成员的理论素养、宣讲能力与社会责任感。魏仲奇老师高度评价了两校宣讲团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价值引领方面所作的探索与努力。他表示,交大医学院与上海大学的宣讲团队各具特色,理念互补、形式互鉴,未来应进一步拓宽合作边界,持续深化交流实践。“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利用实地讲演、线上宣传以及“大师剧”等宣传方式,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卓越成效,其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并诚挚邀请“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赴上海大学进行回访交流。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团长杜星熠同学,就团队特色、王振义院士“医学报国”、“医者仁心”等精神内核及其传播路径展开宣讲。她将王振义院士比作“清贫的牡丹”,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王振义院士的成长经历,带领我们走进王老刻苦钻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报国奉献、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一生。杜星熠娓娓道来王振义院士从医之路的光辉历程,并讲述了宣讲团以院士精神为引领、以科学素养为基底,面向基础教育开展“院士事迹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探索与反响。

接着,钱伟长教育理念学生宣讲团团长吴文婧从团队建设、课程开发与宣讲策略等方面,系统回顾了宣讲团的发展路径。经过十余年积淀,先后累计350余人参与宣讲,形成了持续化、常态化志愿宣讲模式,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育人成效。宣讲团主动对接学校需求,打造钱伟长教育理念宣传教育主阵地,宣讲活动直接覆盖受众2万余人次;积极开拓校内外实践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有效结合,打造钱伟长教育理念协同传播中心地;把研究传承钱伟长教育理念摆在突出位置,打造钱伟长教育理念研究传承新高地。

后续研讨环节中,在杨慧梅和魏仲奇两位老师引导下,两支宣讲团队开展了交流互鉴、经验分享。双方围绕宣讲风格、对象适配、课程融合、平台构建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并就宣讲模式创新达成初步共识——探索“理论宣讲+大师剧”的融合路径,推动科学家精神的沉浸式传播与情境化转化,提升青少年受众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本次交流活动不仅是两校学生宣讲团的一次经验共享,更是一场跨越学科界域、激荡思想火花的精神对话。当“医者仁心”的笃实求真遇上“科技报国”的创新担当,科学与人文、医学与工程的精神脉络在青年一代中交汇融合,催生出新时代育人体系的多元可能。未来,两团将持续在“科学家精神传扬+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上协同前行,以宣讲为媒,以精神为魂,激活青年价值认同,点燃时代奋进之火。
本次活动是宣讲团开展学生社团功能型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宣讲团扩大“朋友圈”,和国内顶尖高校同类宣讲团队互学互鉴的重要举措。(来源:钱伟长教育理念学生宣讲团、公众号“交医大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