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4年7月15-20日,钱伟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沈青松,团委书记魏仲奇老师带领学院16名本科学生赴云南、贵州等地,一同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以“钱伟长先生足迹追寻:西南联大求学之路与贵州扶贫实践的深度考察”为主题,以融入当地、深度接触、考察实践为特色,旨在通过追寻钱伟长先生的足迹、探访各地的文化与历史场所,重温我们敬爱的老校长早年的人生经历,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钱伟长老校长的教育思想与扶贫理念,提升综合素质,激发爱国情怀,加强社会责任认知。
开篇 寻迹昆明——宜良县与西南联大
云海飞度,力学笃行循钱老足迹
理上往来,凝心聚力续七彩良缘
国学大师钱穆是钱伟长先生的叔叔,亦对青年钱伟长悉心栽培。1938年暑假结束后,西南联大文学院从蒙自迁回昆明,钱穆除回校授课外,其他时间则卜居宜良山中,撰写《国史大纲》。10月底,钱穆乘滇越火车回昆明。火车经过宜良时,他下车在此小住,因爱此山水,决定以此作为今后的撰述之地。
16日上午,同学们来到宜良老火车站,考察这里的历史风貌。这里曾是滇越铁路的一环,经典的法式建筑历经百年孤独与沧桑,但风采依旧;当年小小的香樟,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停运的机车早已在缄默中变得锈迹斑斑,却依旧驻足于此,静观人群熙熙攘攘,聆听县城的喧嚣。想必当年在此等候前开往昆明班车的钱穆,也是这般沉静和超然物外。
16日下午,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由钱伟长老校长题写寺名的宜良县岩泉寺参观钱穆著书纪念馆和钱老校长相关遗迹。钱穆著书纪念馆缘起于抗战之初,当时,西南联大钱穆教授寓居宜良岩泉寺将近一年,在此完成史学名著《国史大纲》的撰著。
纪念馆布展内容涵盖了钱穆先生著述篇、联大名人来访篇、“岩坚泉清,宜结良缘”——钱穆家人篇等,全面展现了钱穆先生在宜良岩泉寺著书、交游以及日常生活等丰富经历。同时,纪念馆展出钱氏家训,倡导了廉洁家风,强化了廉洁文化建设。
钱穆被誉为是“最后的儒者”,他的作品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通过参观钱穆著书纪念馆,我们不仅能领略钱穆的学术风范,更能体会钱伟长先生早年接受的家风教育,进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国之情。
1939年8月,钱伟长先生与孔祥瑛女士曾到宜良度蜜月,看望在岩泉寺著书的叔父钱穆先生。
16日下午晚些时候,实践团攀上岩泉山,观赏篆有“岩坚泉清,宜结良缘”的摩崖石刻,感受对那段历史的纪念与缅怀。
“岩坚泉清,宜结良缘”石刻
17日上午,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参观西南联大。联大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内,它是民国时期三所著名高校(北大、清华、南开)的联合机构,亦是抗战时期一座重要的教育高地。
西南联大的校园环境优美,古朴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内,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记录,展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和学术成就。抗战时期,这里承载了无数学子的希望,他们在艰苦求学的同时,抗敌御侮、保家卫国。不仅如此,西南联大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克服万般困难,坚持办学,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和科学的发展。走出纪念馆,同学们仍沉浸在观展时的震撼之中,感受教育的力量,体会在困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篇 融入当地的深度访谈——毕节扶贫实践
峥嵘创业历史,不堪回首昨日。不是宝地,开天辟地。不是故里,心之所系,却是兄弟。呕心沥,千年悲啼,更殷红、嫠妇泣。
基础设施齐全,自信昂首看天。暑去问寒,冬来送暖。高阁飞檐,虎踞龙盘,岂有虚言?走马观,百里杜鹃,似焦桐、满山遍。
7月18日上午,钱伟长学院团委书记魏仲奇率16名2022级、2023级本科生赴民盟毕节市委开展调研学习,并在同心大厦第二会议室举行座谈会。贵州省毕节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毕节市委主委、毕节市统一战线推动高质量发展专家指导组组长刘祖荣主持座谈会,民盟毕节市委办公室、同心展览馆有关负责同志参加。
座谈会上,魏仲奇老师介绍了此次调研学习的背景,同心展览馆讲解员介绍了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民盟帮扶和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有关情况,钱伟长学院的同学们作了交流发言。
钱伟长先生连续担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第一、第二、第三届组长,曾五次赴毕节考察、指导工作,对试验区的发展规划提出很好建议,对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作做积极要贡献。此次调研学习,旨在实地了解民盟帮扶和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历史,以及毕节试验区的改革经验与发展成就,学习钱伟长老校长在毕节试验区的扶贫事迹,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刘祖荣主席向魏仲奇一行表示热烈欢迎,系统、简要介绍了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历史、民盟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情况,追忆了钱伟长先生对毕节的关心厚爱、在毕节的点点滴滴。刘祖荣说,钱伟长先生是民盟的卓越领导人,也是上海大学的旗帜性人物之一,为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呕心沥血,民盟毕节市委希望增强与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上海大学团委和钱伟长学院的联系,共同为校地合作牵线搭桥,在常来常往中追寻先贤足迹、加深互动友谊,在务实合作中传承科学精神、谱写时代新篇。
下篇 探访革命文化,传扬红色基因——遵义
依稀英雄气,犹见江水碧
关山千古峙,到今方载戢
红色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为进一步理解和传承红色基因,19日上午,我们来到遵义会议旧址及遵义会议纪念馆,以期加深对这一宝贵红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遵义会议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方,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遵义会议,粉碎了“左倾错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旧址内,实践团参观了会议召开时的主要场所,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的展陈。通过观看纪录片与讲解,我们对遵义会议的背景、结果及其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影响有了更加直观的把握。
遵义会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自我纠错和成长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历史,更领悟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反思、善于调整。
19日下午,大巴车继续将团队带往遵义的下一处考察学习地点——娄山关。娄山关位于遵义市桐梓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遗址。这里不仅因其雄伟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更因其在革命战争史中的重大意义而被誉为“红色名山”。
在登顶娄山关的途中,我们体验到了险峻的山路和壮丽的风景。站在山顶俯瞰群山,四望无际。西风大作,红旗猎猎,我们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此地历经艰辛、勇往直前的坚定意志。此次登顶活动不仅磨炼了我们的胆量,更让我们想象到了红军攀登的艰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现场体验,成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之行的重要一环。
娄山关地区不仅景色秀丽,更被纳入进毛泽东主席创作的诗词。团队参观了毛主席的诗词镌刻碑,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娄山关战役纪念馆展示了娄山关战役的全过程,馆内珍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全方位地再现了战役的艰苦与辉煌。
馆内陈列的文物,包括当年的军事地图、战士的遗物及照片,展现了革命战争的艰辛与英雄气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全体人员我们认真聆听讲解员有关娄山关战役在红军长征中的关键作用的讲解,开展了党史现场教学。
这次参观使我们认识到,历史是最好的教材。通过对革命战争的了解,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难历程,坚定了自信与勇气。主席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词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向上,继续传扬红色基因。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保持革命精神,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撰稿:刘祥昊
摄影: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