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下午,钱伟长学院书院“梦想启航”系列讲座第45讲《职业兴趣探索与电子邮件礼仪》在腾讯会议线上顺利开讲。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李初旭老师为钱伟长学院2021级的同学们带来一场生动有趣且又富有意义的讲座。钱伟长学院主持工作团委副书记魏仲奇、2021级本科生辅导员周玫和钱伟长学院2021级全体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周玫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李老师以通过线索猜人物的互动方式开启了此次职业兴趣探索的话题,她以线索人物——周杰伦和他的音乐梦想为例指出,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上,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随后,李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兴趣?兴趣产生机制是什么?兴趣与职业的关系是怎样的?李老师阐释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可能产生于个人需求、个体的智力活动或者在智力活动中对信息的获取过程当中。李老师指出,基于志趣(最高层次的兴趣)的职业选择能够有效提升工作的幸福感、满意度和成就感。李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将自身兴趣与未来生活的期望,甚至是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兴趣进一步凝结和升华。在讲到职业兴趣的重要作用时,李老师指出,根据科学研究,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能够激发他全部潜能的80%-90%,并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效率,不易疲劳,她认为,“择我所爱,爱我所择”应当是新时代青年择业的风向标。

接下来,李老师运用一个心理测试工具“葡萄成熟时”带领同学们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找寻属于自己的霍兰德代码。随后,她为同学们详细解读了霍兰德代码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人格类型,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探索自我、认知自我。在引导同学们根据霍兰德职业索引寻找与自我兴趣最匹配的三种职业后,李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一些有关探索职业兴趣的重要理论,包括曼德职业兴趣理论、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等,并结合霍兰德代码对不同类型的人格作了分析与比较。李老师建议同学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根据适配性的假设来寻找适配度最高的职业,对于还不知道自己兴趣是什么的同学,可以通过对过往经历的思考,找到偏好的事物,利用大学时光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李老师鼓励同学们在体验与实践中挖掘培养兴趣,并在不断的尝试中创造出彩的人生。

职业兴趣探索的内容结束后,结合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李老师针对电子邮件撰写发送礼仪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地指导说明。李老师先对比了几封风格不同的邮件,让同学们对“什么是一封符合礼仪规范的邮件”有了直观感受。接着,李老师结合实例,对邮件沟通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解读,包含对收件人的称呼、自我介绍、表明来意、正式的结尾等内容。此外,李老师还介绍了邮件沟通原则、邮件主题简明原则和一些实用小技巧,她强调,大家需要认真对待每一封发出去的邮件,这也是对收信人的礼貌和尊重。最后,李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实操练习,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才能逐步提升的礼仪规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和网络沟通能力。

此次讲座使得同学们认识到了探索自身职业兴趣的重要性,也理解了兴趣在生涯规划中的主要指导作用,并提升了大家的网络素养及网络沟通技巧。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中能够探索自身的兴趣爱好所在,并尝试将兴趣与未来职业选择联系起来,从而找到适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撰稿:盛若鸿